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白富美

基金如何投資 買ETF就對了嗎?

已更新:2天前


基金投資,近年來一直是不少台灣人偏好投資選擇,台灣人近來偏好ETF,不少人就認定ETF就是基金;有基金投資經驗的人,在ETF投資跟風潮,還不時會陷入:「我要選ETF,還是一般基金?」


今天,我們來替大家從各層面,大白話什麼是基金和ETF,一般基金和ETF又有何不同,至於要選那一類型,這問題就回到「黑貓和白貓,管他是什麼顏色,會抓老鼠就是好貓」基本原則,ETF或一般基金抉擇,就回到基金績效和投資合宜性。

 
共同基金百年歷史,ETF近年來蔚為風潮

台灣近年來ETF大爆發,不僅是新基金發行主流,也是投資人最常使用的基金投資工具,因此很多人就認為ETF就是基金,基金就是ETF,在這裡我們來點歷史回顧,腦補一下基金是什麼。


基金全稱是共同基金,英文稱為mutual fund,香港或稱為互惠基金,若要來點歷史,你可以從國外和台灣基金歷史有點概念(請按下追蹤基金歷史)。

國外和台灣基金歷史

溯源之後,大家就可以知道,ETF(Exchange Traded Fund),從英文名稱來看,就很容易理解,這類基金是在「交易所掛牌買賣的基金」,最早在加拿大推出,但在美國發揚光大。


21世紀以來,ETF發行和投資蔚為風潮,相較一般共同基金(非掛牌基金),頗有急起直追,對新世代的投資人,只認識和偏好用ETF投資,ETF儼然成為基金的代名詞,但從歷史角度來看,ETF只是共同基金的一種,或一個流派。


台灣從發展歷史來看,政府在21世紀初,只開放投信業者發行追蹤指數(大盤)的ETF,也就是俗稱「被動式基金」,目前台灣掛牌的ETF,都是以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惟近年來國際流行的「主動式(active)ETF」還在靜待金管會公布相關監理新規定,預計年底法令出爐,台灣主動式ETF問市,快則2025年上半年,台灣就可以跟上國際潮流、也有主動式ETF。


為什麼我們不用被動式基金直呼ETF

ETF和一般基金最大差異,就在掛不掛牌

ETF是基金,跟不是ETF的基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其實,最大差異就在證券交易所掛牌與否,公開發行的基金,有分掛牌和不掛牌兩大類:

  1. 掛牌就是目前大家熟悉的ETF,在台灣買賣ETF是透過證券商下單買賣。


  2. 非掛牌的基金,不論是境內或境外基金,主要是透過有銷基金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或券商透過指定信託用途帳戶,保險透過投資型保單,券商或投信(投顧)的基金銷售平)。

基金掛不掛牌,關係交易方便性,差異就在這四方面

基金掛牌與不掛牌,衍生出投資交易的四大方面差異,這裡特別從投資人的角度,解析這兩大類的差異:一是交易買賣時間、二是交易價格,三是資金到位的時間,四是融資借券


  1. 交易買賣時間:ETF跟著股市交易時間走,不掛牌基金緊釘銷售機構下單時間。在台灣,ETF交易時間就是台股九點開盤到下午一點半收盤,另外零股交易時間(13:30-14:30);不掛牌基金,若在銀行通路就是銀行營業時間,基金平台(例如基富通、鉅亨買、中租和好好證券等第三方基金平台)就必須在上班時間13:00以前下單交易,投信自家基金平台可以接單到16:00。


  2. 交易價格:基金的價格稱為淨值,就是一個投資組合的價值。不掛牌基金,是市場開市交易時,基金管理公司會依投資組合的股票債券波動,提供當天淨值報價,只有一個價格

    ETF則有淨值和市價,兩種價格,淨值就是ETF的投資組合的價值,跟不掛牌的基金是一樣的;但ETF因為有次級市場交易,就如大家熟悉的股票掛牌後,因為投資人的買賣出現股價波動,ETF在次級市場交易時,價格也會有漲有跌,就稱為市價,市價與淨值可能是相等,可能比淨值低(此時稱為折價),若比淨值高(稱為溢價)。


  3. 資金到位ETF跟著股市交易規則,買進下單成功後第二天才須繳交ETF款項,賣出成功後第二天ETF贖回款項匯入,都是T+2。但非掛牌基金,買進下單當天,資金就必須到位,銷售機構就會扣款,基金平台通常是14:00就會扣款,銀行則在營業時間內。至於基金賣出,基金款項回到投資人的銀行帳戶,視基金為境內或境外,境內基金通常1-5個工作天,境外基金5-7個工作天。


  4. 基金融資借券:ETF是有價證券,又是在證交所/櫃買中心掛牌,投資人可以質押ETF取得融資,甚少放空;若是長期持有ETF,也可以透過借券賺取收益。相較非掛牌基金,質(抵)押融資比較複雜,完全視往來基金銷售機構而異,台灣目前第三方的基金平台沒有承作;儘管金管會開放基金可以當抵押融資,但銀行承做比率不高,投資型保單則依保單借款申辦。


第1輪比一比小結》》

台灣ETF近年來大流行,其實從投資人的行為更能解釋ETF為什麼蔚為風潮。ETF是掛牌交易的有價證券,透過券商交易系統,尤其現在人手一機,隨時隨地可下單交易,加上證券開戶數已逾1,300萬戶,透過券商系統下單買賣基金,的確有其便捷性。


再從交易時間來看,ETF扣款晚、基金匯回時間快,大勝非掛牌基金。


至於ETF跟股票一樣,玩法多,不僅可以質押融資、借券賺收益,將資產放大,還可以玩當沖,對於積極型投資人,投資ETF玩法,花樣多,惟承作這些屬於槓桿交易宜謹慎,當沖小心被軋空,被迫買在高價,押抵融資也是「有借有還」,應付利息,一毛錢也跑不掉,槓桿操作一定要留意自己償付能力,千萬不要賭太大。


第1輪從基金交易面,做兩類基金比較,ETF對股民和投資小白們,比較有吸引力。

ETF和非掛牌基金─內含和交易成本比一比

投資就是要獲利最大化,計算投資報酬,除看自己買入價格和賣出價格之外,投資額外成本也要列入考量,ETF和非掛牌基金最大差異就在:基金內含成本交易額外成本


  1. 基金內含成本:股票買賣沒有所謂內含成本,只有投資人對股票熟悉程度,關係個股基本面研究和市場觀察;基金則是許多股票/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並由基金公司管理,管理就會收取基金經理費。


    ETF以低經理費著稱,非掛牌基金通常是由專業經理人操盤和管理基金,基金經理費通常比較高,股票/資產配置型基金從1.5%到2%不等,債券基金1%-1.7%不等。


    不論經理費率高低,都是內含在基金淨值裡,換句話說,基金公司計算投資組合淨值時,就會先扣除經理費、信託費/交易暨行政費用,這些合計就是基金費用,基金管理公司每天扣除基金費用後,計算出基金淨值,這些基金費用是內含,投資人不必額外支付。


  2. 交易額外成本:買賣基金必須再支付的費用,這包括基金申購和贖回費用、信託保管費用和交易稅費,ETF視同股票,ETF買和賣,須支付券商佣金,各為0.1425%,一旦賣出,還必須繳交證券交易稅(原本是千分之三,政策獎勵發展ETF,目前暫降為千分之一)。


    非掛牌基金,目前在第三方平台,單筆和定期定額投資,既沒有申購/買回手續費,也沒有信託保管費。至於銀行通路申購,定期定額有機會是0手續費,但單筆申購仍會申取申購手續費(是否有優惠視個人與銀行往來關係),除此之外,基金存放在銀行指定信託用途帳戶,還要再支付一筆信託保管費,每年千分之一。


第2輪比一比小結》》

ETF近來大流行,ETF以低經理費勝出,非掛牌基金從牌告的經理費來看,的確無法跟ETF比(更多兩類經理費高低的分析,可參考連結)。


但若從交易額外成本來看,非掛牌基金若是找對平台,例如第三方和投信自家基金平台,交易額外加成本幾乎等於零。


ETF仍要額外支付價金的0.1425%的買/賣佣金,再加0.1%證券交易稅等費用,雖然交易額外成本約在0.385%,若投資人頻繁交易,ETF必須支付交易額外成本,交易愈頻繁,投資成本愈多、金額相當可觀。


在此簡單舉例說明,台灣人愛配息,配息訴求的台股ETF近來大受歡迎,投資人若是追配息從0050、0056、00878、00919、00929等ETF換來換去,若投資人愛領息,一旦ETF除息後填息就賣出ETF,買賣市價一樣,5檔ETF一來一往,交易要支付額外成本近2%,尚未計算健保補充費和股利所得等稅負的細節。


反觀,非掛牌基金若在0手續費的基金平台或銀行,完全就沒有額外成本;在交易額外成本上,非掛牌基金就大勝

非掛牌基金真的都輸給大盤嗎? 統計研究迷思

網友偏好用ETF投資,或許不在意交易額外成本,或許也認為配息、ETF有賺(資本利得)就可以扣抵買賣ETF的稅費,要拿配息和ETF要會漲,這些都回到基金投資報酬,買ETF、還是非掛牌基金好,關鍵就在基金績效。


ETF是後起之秀,急越直追,行銷上自然也是鋪天蓋地,善用各種優勢和說法彰顯自己,不論是在台灣或國外,市場常偏好以股神巴菲特的ETF十年經驗談和建議,鼓勵投資人直接用ETF做長期投資;更有統計數字顯示,不論是那個國家,主動式基金有七到九成表現是無法打敗大盤,股神巴菲特和這種研究,成為ETF行銷上的一大幫手。


資料來源:晨星,截至2024年4月底,報以新台幣計算,基優網統計整理。

但這些國外案例,可以套用在台灣?各市場掛牌ETF,投資自己市場最具有優勢,在比較台灣ETF與非掛牌基金績效時,這裡就以台股基金為例。


2023年市場核備銷售的台股基金共有156檔之多檔,若以過去十年來,非掛牌和ETF台股基金平均表現來看,台股ETF只有三年表現優於主動台股基金,非掛牌台股基金有七年是擊敗台股ETF,若再以過去三年和過去五年的平均年化報酬來看,非掛牌台股基金在這三年和五年均贏過台股ETF。


若再以過去三年和五年,非掛牌台股基金,與成立最久和台股大盤最貼近的台股ETF-0050做比較來看,非掛牌台股基金,近三年七成八( 96檔基金)、近五年則有六成八(80檔)左右,打敗0050的表現,相較國外主動基金七八成輸給大盤,非掛牌台股基金在經理人主動管理下,贏過大盤的機率高


第3輪比一比小結》》

台股基金的表現,有經理人管理的主動、非掛牌台股基金,優於台股ETF,台灣情況與國外研究不一樣,或許這與台灣基金產業競爭相對白熱化有關,台灣基金經理人必須更努力才能創造良好基金績效,贏得投資人的認同。


儘管非掛牌基金,基金經理費偏高,基金經理費是內含成本,看到淨值已扣除基金費用率,非掛牌基金,若是績效可以長期打敗大盤,經理人管理主動式、非掛牌基金也是值得投資。


尤其,不少成立逾20年的長青樹級的台股基金,表現不僅大勝大盤和0050,還創造數百到千%的累積報酬。儘管這些非掛牌基金,沒有ETF的玩法多,交易便利也不如ETF,但長期投資卻為基金受益人資產翻倍,投資人只要簡單持有、逢低加碼、長期持有,至於股市裡需要投入專業(例如個股基本面研究、交易技術面─當沖、避險等)就交給專業經理人


基金好好投資,好好地挑選交易平台

好的排掛牌基金,值得長期持有,承如上面分析,ETF是有額外投資成本,至於非掛牌基金目前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例如經紀業務的證券商─好好證券基富通證券,以投顧名義成立的中租基金平台鉅亨買基金,以上排序以公司名稱第一字筆畫),都可以享有單筆/定期定額的0手續費,可以將基金投資成本控制到最低。


至於基金公司自己經營網路交易平台,端視各家經營情況和優惠,不少也都有0手續費的好康,例如平台經營比較活躍的有富蘭克林國民e帳戶摩根Direct投資平台野村投信理財農場,其他業者不少在定期定額申購上全面都是0手續費。


聰明投資人,就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專門承做一般(非掛牌)基金的第三方或投信基金平台,解決投資人的選擇性障礙,都有推出不少投資模組或金管會核備的機器人理財,協助投資人更簡單挑選基金。


好好投資的好康相報

ETF vs非掛牌基金,聰明買4個關鍵

綜合上述3輪的ETF和非掛牌基金比一比,網友雖然知其所以然,但還是知者知之,不知者依然各有所好,筆者好事,再提供投資小錦囊,與網友們交流參考。聰明買基金的四個關鍵:


  1. 首先與其問明牌不如問自己:投資是一種自我認知的功課,投資大家都著問明牌─那檔股票或基金好,但其實任何投資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做投資前,先問問自己。

    1. 你有多少資金可以投入市場?投資不會造成自己生活上困擾?能夠承受多少資產下跌?手上基金跌個5-10%,就睡不著覺,還是跌五成都還無感?自己是喜歡股市衝進衝出嗎?你知道滾石不生苔嗎?你瞭悟一動不如一靜的深意嗎?

    2. 若你無法認受基金的重挫、又不愛時時刻刻下單、在股市進進出出,又是想要好整以暇長期追求財富增值,選擇優質非掛牌基金,或許更符合需求。

    3. 其反也真,你若是可以忍受基金重挫,依舊面不改色、不影響你的生活,自己深黯股市交易,股市衝進衝出還樂在其中,ETF方便性和花樣多更符合你的需要。


  2. 緊釘基金績效:前面三輪ETF或非掛牌基金比一比,兩類型基金各有優點和不足,第二錦囊就是要從投資獲利最大化前提,找出一類最合適:

    1. 若是ETF和非掛牌基金的績效是一樣:儘管兩類基金的牌告上,經理費率高低有差,但ETF和非掛牌基金(黑貓和白貓)的績效是一樣的,抓到老鼠是一樣多,投資人選擇ETF,必須再支付交易額外加投資成本,但非掛牌基金就贏在沒有額外投資成本(當然前提是選對買賣的基金平台)。

    2. 若是績效不一樣:ETF的報酬優於非掛牌的基金,報酬可涵蓋交易額外成本,選擇ETF當然是個好選項。但若ETF表現普通,非掛牌基金在經理人盡責管理下,表現優異,加上有機會不必支付額外交易成本,選擇非掛牌基金絕對是優選,投資人不必糾結經理費和基金費用率的高低。

  3. 簡單投資VS花招百出:這個問題又是要問問自己,到底要做怎樣的投資,非掛牌基金就是單筆和定期定額,大家都買一個淨值,長期追成長或領息。股市掛牌的ETF,投資交易花招多,交易又很便利,加上市場推波助瀾,自然吸引不少投資人的眼球。

    1. 投資ETF跟玩股票一樣,又可以質押融資,還可以當沖,看準ETF市價有搞頭,一早可以先放空、收盤前再回補,空手套白狼、賺一票,股市裡有不少作手放大招。

    2. 但這些花招,小心股市瘋狗浪,以最近中國9月24日宣布救市,造成中國相關ETF大漲,在台股就有投資人大玩00887,溢價一度達210%,有投資人預期溢價會收斂,大玩放空,惟未精算市場籌碼有限,最後在收盤前被軌空、必須回補在高價,也出現違約交割。

    3. 若是自己只想簡單投資,不想受市場玩家干擾,非掛牌基金是個安全牌。至於偏好ETF的多樣性,雖然有機會是致富捷徑,但仍宜小心為宜。

  4. 聰明投關鍵在價格:市場有高有低,股市大好,股神們還是要投資,重點就是買在「好價格」「對的價格」,大家都知道要避開高本益比的股票,要學巴菲特挑選價廉物美股票。這個道理放在ETF和非掛牌基金,就有雷同之處,基金再扣除管理信託和雜支等費用後,交易日都會有一個淨值報價。

    1. 非掛牌基金,每日只有一個淨值報價,就是基金公司計算基金投資組合的價值,這是一口價,不論是單筆和定期定額,投資人就是買在基金的公允價值,算是公道價

    2. ETF則有淨值和市價兩種價格,淨值就是ETF投資組合反映的價值,市價是在次級市場的交易報價,市價是變動的。ETF因為市場投資人情緒和特定事件影響,市價高於淨值,這就是溢價,等於是投資人以高於ETF的價值買入這支ETF;若是市價低於ETF淨值就是折價,此時買入當然是聰明買

    3. 台灣近年來ETF大流行,基金業者鼓勵投資人定期定額買ETF,但問題是一般人定期定額買的是次級市場的市價,市價未必等於淨值,可能買在溢價,若買在折價就更棒。若錙銖必較,定期定額ETF,定期投資的當天ETF有可能會溢價,就要慎選淨值和市價若是貼近,一般國際合理誤差在正負0.1-0.5%,惟台灣監理機構則以折溢價幅度是3%,做為監控參考標準。投資人若可以接受定期定額溢價在這監控水準或更高,買貴一點不在乎,當然持續ETF「定投」。

    4. 網友或許要問,為什麼掛牌後的ETF不能買在淨值?當然可以,投資人要用淨值申購,必須是在初級市場,此時投資規模相對較大,一筆下單就是500,000個單位(500張),這是主力、大戶在玩的交易,非常人所為。

    5. 一般人或小白買ETF通常是在次級市場,申購價格就是市價,至於買在折溢價,這時候只能阿Q點,換個角度想-長期定投,投資成本求得均化,賣在自己設定的獲利點。


基金是具,關鍵在不在合適自己

不論國外或台灣,ETF近來儼然成為新投資顯學,但從歷史來看,非掛牌基金有百年以上歷史,儘管你我周遭很多親友都流行用ETF投資,從絕對數字來看,全球非掛牌基金,長年累積下來的資產規模目前還是最大;但不可忽視的事實,ETF成長率快、規模急劇增加。


在台灣,近年來投信業者搶進ETF市場,境內基金裡ETF和非掛牌基金比重,明顯出現大逆轉,截至9月底,ETF規模佔境內基金管理的總規模,已經超過六成。


非掛牌基金和ETF,兩類基金沒有絕對「好」「壞」,瞭解ETF和非掛牌基金的差異,投資人最重要的是自行研判:自己能夠承受的投資風險,自己覺得那類基金最有效率,那類基金的交易方式對自己有利,那類基金買了,自己覺得合適和安心,可以長期投資下去,最終就是讓自己的財富,隨著時間和市場不斷增長。


至於你也可以用實驗精神,也可以將自己的資產分成兩類,一是ETF投資組合,一是非掛牌基金的投資組合,讓這兩類型的投資組合彼此PK,基金投資,沒有「對和錯」「好與壞」,標準答案在自己,到底合不合適自己,有沒有為自己財富增值。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