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多1%分銷費用 長期績效差很大
當理專建議買免收手續費的B股基金,最好要拒絕,為什麼? 這是對投資人大大不利的金融商品,卻在很多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大行其道。
~~~~~~~~~~~~~~~~~~~~~~~~~~~~~~~~~~~~
金管會雖然要求銀行銷售後收型基金時,業者應充分揭露相關費用,事實上,銀行大多是對於遞延申購手續費的計算標準用大字體揭露,但有關於「B股或Y股分銷費用,年費率在0.45%至1.2%」的事項,卻只有用極小的字體標示,投資人很容易忽視這項隱含費用。
由於投資人大多不願意支付遞延手續費,使得B股基金較能「長期持有」,也較能夠留住大錢,對於基金公司與銀行的業績都很有幫助,這使得很多基金公司願意咬著牙在初期花較高的成本,卻可以讓基金規模快速增加或留住既有客戶。
在銀行通路裡,既有的業者常會有專案配合方式,提供銀行銷售獎勵,通常是針對特定B股基金提供每百萬有3000元的獎勵金。另有新進的基金業者則採取主推B股基金的方式快速崛起,像是成立才3年的路博邁投顧,因主推後收型手續費基金的策略奏效,成功讓整體基金規模快速增加,就很受到矚目。
總體來說,B股基金可以讓銀行增加手續費收入,也可以讓基金公司衝刺基金規模,卻不一定是投資人的最大利益。
B股基金的設計雖然是源自於國外,但因收費結構複雜,容易引起消費糾紛,近年來很多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都不再販售,香港市場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B股基金幾乎絕跡。
專家忠告 永遠不要買B股
10年前,境外基金在台灣剛引爆熱潮時,B股基金曾經很風行;金融海嘯後,台灣的一線財富管理銀行寧願靠著本身的研究與服務能力,讓客戶彈性交易反而可以增加更多的手續費收入,不再賣B股。
反倒是發展較晚,或希望加大手續費收入大餅的二線財富管理銀行,希望能像一線銀行達到3成獲利來自手續費收入看齊,又開始把眼光放在B股身上。由於金管會未公布台灣人持有B股基金的確切數據,業界只能推估,台灣人持有境外債券型基金1.7兆元中,約有3成是B股基金。
基金業者分析,銀行業者的獲利來源一是利差收入、一是手續費收入,台灣在低利率、游資充斥的環境下,傳統銀行業務的利差收入有限,銀行獲利卻可以屢屢創高,應與財富管理的蓬勃發展高度相關。
金管會近期雖然已口頭指示投信投顧公會研究,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到期」後,可自動轉手續費前收型基金的機制,顯示已注意到B股基金的問題。對於投資人來說,或許一位美國資產管理公司銷售主管「Never B」(永遠不要買B股)的叮嚀,才是最好的忠告。
>>>>>延伸閱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