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做投資,大家除了看績效,還要找便宜的,尤其不少網路達人都在教授海外買賣ETF,有的還可以免佣,基金經理(管理)費更是便宜,但一想到要將錢搬到海外券商指定的銀行帳戶裡,心就先涼了一截。台灣真的沒有可相抗衡的基金嗎?
台美基金費用率 比一比
有些基金達人總愛將台灣銷售基金與美國註冊發行的基金相比,的確根據美國晨星的研究,美國註冊基金費用率,固定收益基金費用率約在0.59%、股票基金0.84%、資產配置型基金0.61%、貨幣型基金0.14%。
反觀台灣境內投信發行固定收益基金費用率是1.36%、股票1.76%、資產配置者1.33%、貨幣型0.2%,至於境外基金費用率依序各為1.46%、1.83%、1.67%、0.21%,台灣基金費用率的確是比較高,至於ETF因應強調被動投資、低費用率,美國ETF費用率更可以壓低到主動式基金的一半。
組合基金 低費率 績效也要不俗
台灣基金費用率要低到美國ETF那種水準,恐怕就不要奢望,但若費用有可能與美國主動式基金費用率相當嗎?這就有可能了。
有人一定會問:「台灣真的有手續費和管理費都便宜基金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可能與ETF相比,但足可媲美主動基金。
數據會說話,首先從基金費用率較具競爭優勢的基金來看,投信發行的組合基金(fund of funds)的經理費率和總費用率,扣除貨幣型基金外,是很有競爭力的。在70檔投信發行的組合式基金裡,根據台大邱顯比教授團隊的追蹤,組合基金過去十年來前五名依績效排序是柏瑞旗艦全球平衡組合、復華奧林匹克全球組合、柏瑞全球金牌組合、聯邦優勢策略全球債券組合、群益多重資產組合。
過去十年績效排名前五大的組合基金與MSCI世界指數表現比較(資料來源:MoneyDJ,截至2015.12.17)
這五檔成立10年以上組合基金,僅有一檔是債券,其他四檔是平衡基,其對比MSCI世界指數,雖看似有點不公允,惟從平衡和債券組合基金長期下來其績效不輸給股票指數大盤,凸顯這五檔基金仍有其成長性。
這五檔基金總費用率,今年1到11月最高者1.02%,最少者0.71%,經理費從0.6-1%不等,保管費率從0.12-0.15不等,兩者合計固定基金費用率約在0.75-1.13%,雖然這個水準與美國主動基金平均費用率,仍有進步空間。
或許有業者會以台美基金市場規模不一,費用率無法相提並論。更有甚者,投信業者的基金還總是養不大,規模太小遭清算合併者,此情況屢見不鮮。但也有基金業者能夠以績效持續吸引投資人,以上表17檔成立10年以上組合基金,僅有兩檔基金目前是多於成立時的規模,多數基金都是急劇萎縮。柏瑞旗艦全球平衡組合不僅現今規模比成立時還大,過去五年(99-103年)基金費用率在0.83-0.85%。
若將柏瑞旗艦全球平衡組合基金與近年來最熱賣的多元資產和平衡基金相比,根據理柏截至11月底的統計,此檔基金短中長期績效,不輸其他三檔台灣人最愛的平衡(多元資產)基金。(如下表)
資料來源:理柏,截至2015/11/30,原幣別計算績效。
這檔表現不錯的組合基金,對於無法勤於研究全球經濟脈動、市場趨勢和基金商品的投資人,是一不錯的選項。而且從費用率來看,費用率只有0.85%(若是有機會再調降更好),另外三檔基金費用率從1.45-1.77%不等,從長線投資來看,有助於投資人降低投資成本,有利於做長期投資。
投信組合基金 靜悄悄
儘管數據顯示,柏瑞這檔基金有利於投資人,卻未必是基金業者的精選和主推的基金,或許是基金經理費率低,對公司收益有限、也沒有多少空間可以請通路幫忙促銷此基金(純屬個人猜測);加上,基金本質沒有太多「賣點」,只怕一宣傳後,投資人根據經理人的投資組合自己去買賣基金,基金業者沒有敲鑼打鼓,投資人也不知道還有這一檔不錯的基金,在市場聲量自然沒有同類型基金大。
類全委保單-保險組合基金 強強滾熱銷
奇怪的是投信組合基金不好賣,但這兩年來保險業者的類全委保單卻大熱賣,類全委保單是投資型保單一種,只是投資標的是由保險公司委託基金業者投資,基金業者通常以自家基金建構投資組合,相當於基金業者為保險公司發行組合基金。
老實說,投資人若是資金有限,又無法好好做投資功課,又想要一檔基金可以因應趨勢即時掌握投資契機,這種專業投資經理人操作的組合基金,不失為理想投資選擇。不論是小資、沒空的人、不懂基金投資訣竅者、不想為投資煩心者,但又有心透過基金做長期投資、儲備未來之需者,投信的組合式基金蠻適合。
更重要的是這類組合基金透明度,比保險業者的類全球保單高,隨時上網還可以查基金淨值和基金投資組合,有問題還可以直接打電話給投信的0800…,更重要的是費用率上可 比買保險類全委保單(這種保險組合基金,經理費都是1%以上)還便宜。
投資要化繁為簡,組合基金,對許多人是比較簡單的,值此類全委保單(保險組合基金)熱賣之際,也提醒大家─投信也有一些便宜可以做長期投資的組合基金。(待續)
(重要聲明:本文純屬個人觀察,沒有任何勸誘投資或業者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