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hn McLaughlin, CFA)
全球金融風暴加速了被動式投資的發展,且目前尚無減速的跡象。根據我們的資金流向數據顯示,直到2015年11月30日為止,投資人估計已投入約4,340億美金於被動式管理的共同基金與ETF,並估計約有1,750億美金從主動式基金中轉出。
資金流入被動式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吸引許多投資人及媒體的關注,近來資金也加速流入被動式管理的債券型基金。在2015年,資金持續從主動式管理的PIMCO Total Return基金流出,轉向被動式管理債券型基金及指數型基金,而非其他主動式管理的投資商品。
上述投資取向變化的成因可謂合理:不論是股票或債券,主動式管理的費用會直接侵蝕單一基金的報酬表現,且在扣除掉費用之後,主動式基金的平均表現不如被動式管理基金。
然而,被動式債券投資與被動式股票投資不同。以債券來說,投資人必須在忍受較低報酬,或積極管理被動式的投資部位。如果缺乏管理技巧,反而可能在無意中將風險導入投資組合中。當投資人決定從主動式固定收益投資組合,轉為由被動式或指數型基金組成的投資組合時,尚有因素需要考量。
從主動式到被動式固定收益
資金流向數據勾勒出相當清楚的趨勢,投資人持續將資金從主動式轉至被動式管理。主動式管理的表現影響資金流向:在主動式管理表現出色之時,資金呈現淨流入;相反的,當主動式管理表現不佳之時,資金呈現淨流出。
然而,近期更為突顯被動式與主動式管理之間差異的關鍵在於「費用」。投資人對費用如此在意,部分起因於他們降低對中期(7-10年)投資報酬的期望,反映出他們對長期表現會優於歷史平均的預期心理。在固定收益商品中,利率維持於歷史低點,讓投資人對於被動式投資更為偏好,然近30年債券市場的牛市似乎已近終點。
主動式保本型債券基金的資產配置,與追蹤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的被動式債券型基金大為不同。主動式管理傾向將投資佈局多元分散於被動式管理所無法提供的高報酬標的,如: 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及非官方發行的房貸抵押債券。
換句話說,目前尚無被動式多元投資的固定收益型商品,足以與市場上常見的主動式多元投資之固定收益型商品相比擬。主動式管理的經理人能透過產業或個股篩選,或不追蹤基準指數,並運用衍生性商品管理投資組合的風險,為基金表現增色。
認知上的落差亦為投資人選擇被動式管理的原因,較低的費用與降低主動式管理的風險,已成為投資人在高估自身能有效管理債券配置能力時慣用的藉口。
投資人可在投資組合中運用指數型基金增加對非核心債券(noncore,請參註解)的佈局,然而,這不僅需要有能夠佈局於不同類型債券的技巧,同時也需要隨著價值水平變化而進行積極管理。建構一個被動式固定收益投資組合,若包含核心債券與非核心債券的配置,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投資人能享有相較於主動式管理固定收益的投資組合為低的費用,及對於投資組合中所佈局的固定收益市場更能得心應手的掌握。
雖說如此,投資組合風險亦會隨之而來。選擇不佳的債券券種所帶來的風險,可能遠高於主動式管理的不佳表現。從追蹤誤差的角度來看,多元配置的固定收益投資組合最好是由主動式經理人來管理。非核心的債券券種則必須謹慎建構於投資組合中,滿足投資人在保本的前題下,也能追求多元佈局及較高的報酬表現。
儘管被動式管理有其優點,然將固定收益投資組合全部轉為追蹤單一以美債為主的基準指數有可能引發出人意料的後果。投資人會面臨犧牲潛在投資報酬,或是必須面對絕大多數投資人不擅長管理非核心債券券種的挑戰。因此,投資人不妨再次考慮主動式債券經理人。畢竟,市場上仍有收費較低且優質的經理人,能提供較佳的多元佈局、較為出色的投資報酬表現及風險管理。
註解:此文中非核心債券/資產類別(noncore)指的是-全球貨幣、非美國之國家、非美國國債、非美國企業、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